3月20日,在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之际,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签约十周年暨第七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武汉市蔡甸区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举办,与此同时中法武汉生态城标杆示范项目——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带一期正式完工。
贯彻先进理念,探索生态保护利用新模式
生态涵养带位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东南部,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标杆示范项目,由武汉8455线路检测中心所属生态设计院设计施工一体化实施。
在本次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生态资源与绿色发展”分论坛上,生态设计院介绍了该项目如何贯彻百年经典、非冲击建设、零污染排放等国际先进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新模式,一步步将中法生态城建设打造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范。
据介绍,生态涵养带通过生态手法解决城市发展对生态破坏的通病,提升了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彰显城市品牌特色、促进城市与湖泊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湿地如画,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三月份的生态涵养带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岸线草木葱茏、野趣天成,水体清澈灵动,水下植物随波摇曳、鱼虾穿行怡然自得,白鹭、黑翅长脚鹬、棉凫等生态指标性物种在此觅食栖息。人类活动与自然湿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干扰。
昔日,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此处缔结知音文化,而今这里已然成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一路春光一路行,到此参观的嘉宾游客为其贯穿始终的生态理念点赞,并纷纷表示,“该项目充分展现了自然交替之美,让更多的生态原住民回归自然,为未来城市更好探索生态示范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污染“零增量”,区域水质从Ⅳ类提升到Ⅲ类
生态涵养带的岸线蜿蜒曲折,形如拇指状,拉长了水体的流动路径,让雨水变得更加干净,也进一步增加了生境栖息地的面积。在湿地链的水系循环下,多个小微水体实现了多级联控,面源污染削减达71.8%,区域水质从Ⅳ类提升到Ⅲ类,对后官湖污染“零增量”。
中法半岛小镇北高南低,生态涵养带实际处于最低点。为此,项目专门建造了2条排水廊道,并将沿线的坑塘一一打通,从而使区域地块能够自然排水。此外,还利用一体化泵站增设了一条补水路径,让水量较小的季节也能通过一条完整的循环系统使水体自由流动。通过精心构建环半岛湿地链,充分发挥地形优势,涵养带搭建出这样一套三级韧性城市排水体系,实现区域百年排水安全。